美國留學申請-GPA2.6錄哥大?!原來低分逆襲常青藤有這些策略
瀏覽量:次
GPA2.6錄哥大?
3.0錄康奈爾?
3.2錄杜克?
3.1申西北?
2.4錄紐約大學?
會不會很夸張?從概率上講,類似這樣的分數能錄藤校確實概率不大,但即使是小概率,也依然存在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當中。聊留學申請,用案例分析、用結果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所以跟智友留學先看一波案例,比什么都來得真實。
先拋磚引玉,我們簡單了解下GPA2.6錄取到哥大的案例,Z同學,這個學生是智友兩年前的學生,本科國內一所非清北華五的985院校,低GPA的真實原因我們這里不討論。只總結一下他申請中做對了哪些事情:
1,文書策略:
文書中只字不提自己成績差的原因,沒有做任何解釋。文書通篇只談了一件事,就是自己在大學四年,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埃塞克的工作當中(協助有至于從事志愿者工作的中國大學生往第三世界國家輸送)。
2,推薦人策略:
在智友的協助下成功爭取到一個封哥大教授推薦信。
3,面試策略:
主動向學校申請面試機會,并且親赴紐約現場面試。
后文智友會按照以往的申請策略和經驗,來逐一幫大家分析其它案例。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有必要從方法論上,看看低GPA的情況下,我們能有哪些思路來改變我們的申請。
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應該是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因此,搞清楚自己低GPA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就正如上圖所述,我們值得分析的面有很多,比如是否有掛科、分低的原因是自己的因素多還是校方的因素多、具體又是哪些課程分數低哪些年級分數低等等。
只有詳細梳理出了問題的細節,才能針對病癥下藥。例如發現自己雖然GPA總分低,但一些重要的專業課成績不錯,那就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在不同場合去強調自己專業課成績優秀。再比如雖然自己某門課成績低,但這個分數卻可以進入到專業前10的排名,那是否可以做個說明呢?總之,策略多的很,辦法有的是,但前提是需要從細節入手,先搞清楚自己的成績低的原因!
下邊開始,我給大家詳細分析分析對于低GPA想要申請藤校,我有哪些策略或者說經驗。
策略一:“我把一件事做成了”
成績不行,軟背景來湊,這肯定是大多數同學的想法。“雖然我成績一般,但是你看我有實習、有論文、有競賽、有交換經歷,這些應該足以彌補我成績的不足”,這個觀點,對也不對。正確之處在于,它符合基本邏輯——成績不行,那其它方面總得有些優勢吧,如果哪兒哪兒都不行,那名校憑啥要你呢?
但這個邏輯的不嚴謹之處在于,它始終是一個“找補”或者“湊數”的思路!這么多年的申請經驗告訴我,軟背景的提升核心不在于量,而在質!簡單講就是,你的軟背景讓人沒有記憶點,什么事都做了,但好像又做的沒那么好。為什么GPA重要,因為3.9的GPA告訴了別人,你大學四年把一件事做好了——那就是學習。軟背景也一樣,還是以Z同學GPA2.6申哥大的案例來說,如果他跟招生官講,“我大學四年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你看,有競賽、有科研、有實習、有志愿者。。。。”那么,我想請問,這么多事情,你有把哪件事做到最好么?但我給Z同學的思路是,我們就向招生官展示一件事,就是告訴招生官“我大學四年,盡全力做好了埃塞克的組織工作,是我讓埃塞克在中國高校的組織發展摸索出了新的模式,我把這個工作做除了新的高度,在中國,沒有人比我更了解埃塞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招生官,你是不是記住了這個Z同學?
再比如這位M同學,我們申請時候的文書策略就是,我大學四年一直在關注馬爾科夫鏈,對它的深入研究、改進和應用有很多自己的觀點,我們承認我們沒有什么突出的學術貢獻,但如果僅僅是在同級的本科生當中,我們確信沒有人能比我們更了解和喜歡馬爾科夫鏈。
總結就是,軟背景的提升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有你自己獨特的“故事線”,需要有你的“記憶點”,需要向招生官證明,雖然我成績不行,但是“我把一件事做成了”。這才是想要低GPA逆襲常青藤的一個秘方!
策略二:巧妙展示自己的GPA
很多同學經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杜老師,這GPA到底怎么算的呀?其實,GPA算法千千萬,國內的學校各是各的算法,美國的學校也一樣,并沒有統一的計算方法。所以,在申請中,如何計算、展示自己的成績,其實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大家巧妙展示自己GPA的策略,一般有如下一些思路:
1,簡歷、申請表中如何描述自己的成績。比如,寫百分制還是寫績點、寫專業課還是寫總成績,這些都是可以針對討論的,總之就是,怎么顯示的“漂亮”我們怎么來。
2,GPA算法的選擇。如果對方學校沒有具體要求,我們可以在申請中告訴學校,雖然母校的算法我們最終的成績是XX,但如果用另一種某某算法,事實上我們的GPA是XXX。
3,成績單的開具也是需要注意的。很多同學可能忽略了一點,國內的很多大學成績單的開具是有“操作空間”的。比如可以百分制或績點選擇不同的開具方式,再比如有的學校可以允許刪除部分非核心課程等。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成績單開具政策,同學們一定要在開的時候多向自己學校的老師問詢好各種政策。
以如上案例為例,事實上學生本校的GPA計算方式是2.9+,但學校允許開具只顯示百分制的成績單,所以我們在合理的范圍內,幫學生找了最終結果為3.05的計算方式,并以此成績來申請。2.9和3.0雖然只差了0.1分,但別小看這0.1,這0.1中間可能就甩開了100+的申請競爭對手,并且成績能到3.0,也是一個質變。
4,對于是否要做WES認證,簡單兩句話:一看學校要求,二看做了之后你的成績是更高還是更低。
策略三:文書策略
用案例來分析:
T同學的GPA明顯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大一大二的很多核心課程很多都是六七十分,非常低。但我給T同學的文書策略是:不解釋!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要對自己行為負責。所以我們沒有在文書中做任何解釋去說為什么我大二時候離散數學僅僅得了65分。但是!但是!我們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件事,就是當我得知自己離散只有65分之后,我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圍繞這門知識體系,做了如何的努力和彌補!我有信心在大學畢業的時候自信的說一聲,我的離散比身邊所有同學學得都好!
仔細反思一下?!有沒有悟道什么?
寫了十幾年的文書,對于低GPA申藤校,文書如何拿捏住招生官,我想,我還是可以大言不慚的說下我有很多策略的。總之,方法有很多,策略有很多,核心就是,一定要利用好文書這個最后展示自己的機會!
策略四:其它你想不到的策略
這些都是我十幾年的經驗,今天講出來,絕對值得你點贊收藏。
1,GPA如果非常非常低,可能存在的風險就是其它材料都沒機會被招生官看,在初篩階段你就被篩下去了!但美國人非常欣賞主觀能動性強的學生,所以,嘗試給學校去個郵件或電話,主動要求給一個面試機會,是不是不錯的策略?
2,你成績不好,學校最擔心的它代表了你學習能力不行。但如果你自己去解釋,永遠是蒼白無力的!此時,如果讓你的推薦人以第三人的角度,去向學校證明該生事實上學習能力是不錯的,是不是更有說服力?
上邊這個雙非的案例,我們的申請策略就是重點在推薦人和推薦信的環節,通過各種例證來描述了F同學其實是非常具備學習能力的,從而打消了學校的顧慮,爭取到了最好的錄取。
3,美國名校那么多中國人校友,做做networking,從學校內部找校友給你做做推薦,絕對是事半功倍的事,說句實話,地球人民都一樣,都是熟人更能說上話!
最后,我還非常想跟大家說的一點是:
聽完我的分析,希望大家千萬不要以為GPA就不重要了!這篇文章并不是鼓勵大家放棄好的分數。
我想說,GPA還是非常重要的,高分自然是你最有說服力的籌碼;但同時也要知道,GPA也并不代表全部。
兩句話總結就是,誰跟你說GPA不重要,那他就是騙子;反過來,誰跟你說低GPA就一定進不了名校,那他就是不懂留學申請!

